李娟捧出30多年前的一摞信笺◆◆★,那是年轻时孙巡为她写下的情书。纸张泛黄★◆◆★■★,字体时而清秀时而潦草。初入社会的孙巡★■◆◆,踌躇满志,也难免彷徨茫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他当初最想攻读考古专业★★★■,却意外地与新闻相遇◆◆◆◆★:他找到了文字这一与世界相处的媒介,将新闻作为他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她难以忘记,硬撑过8次化疗的他■◆★■,换发记者证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交了材料,一直心心念念着返回工作岗位。年前他就开始有些意识不清,却还总念叨着要去报社开会◆■★,时不时没头没脑地说:■◆“这个稿子不行,标题要改。◆★”腊月二十八晚上,当报社社长与他通话时,他在意的仍是工作★■◆■■,还自责耽误了时政部的工作■★★。
一直以来,■★■◆◆“记者中心制”的理念深入人心,采与编如何有效互动,促进办报质量提高◆◆■■◆?一线记者出身的孙巡开始琢磨编辑如何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今天,有着87年历史的新华日报■★■◆,用大篇幅致敬一位自己的记者。他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把★★◆◆“择一事◆◆,终一生”当作毕生追求★◆★。他在工作生涯中保持新闻人的职业底色永不褪色,也将★■◆◆★■“传承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的新华精神镌刻在字字句句、朝朝夕夕★◆■。
《苏州出圈》《风吹稻花香■★“两岸”,淮安何以做好“田野的守望者”?》《面积38万平方公里!面朝黄海◆◆,盐城要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来自江苏13个设区市的鲜活新闻快速在“北西”上呈现,在新媒体语境下出圈。“北西■★★”与县(市)垂直打通后,也带动了地方新闻宣传的话语创新◆◆★★★。
初出茅庐的孙巡,就令时任新华日报综合新闻处处长的姜圣瑜印象深刻★◆★★。2000年◆◆★★■,孙巡分到综合新闻处,第一次出差◆■★,在宾馆登记入住时,他一声不响地靠在旁边的报架上翻报纸,突然两眼放光★■■◆:★◆■“姜主任,这个是多么好的新闻,可以采访一下。”原来,报纸不起眼处有一则当地副县长下海经商的公告。姜圣瑜暗暗称赞:这个小伙子,有新闻敏感■◆■■◆★!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真正内涵从未改变。每一份耕耘都值得铭记,每一滴汗水都闪耀荣光★◆★。这个“五一■◆■■★”,让我们以最真挚的情感,致敬每一位挺膺担当的奋斗者、托举时代进步的劳动者。
舆论监督,既是社会问题的“探测器”,也是治理创新的“推进器”。在孙巡的职业生涯中,随处可见有分量的舆论监督报道。南京市江宁区“垃圾猪”乱象为何屡禁不止?2011年■◆◆◆■,新华日报记者李先昭跟着孙巡走进了散发恶臭的养殖区。脚踩猪粪■■,伪装成收猪人,盯紧饲料源头,不厌其烦地把证据链拼接完整◆■★■,为了一句话的准确性■★◆■★■,孙巡“逼”着李先昭采访了几千字的素材。稿子磨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整版深度报道《道道防线,为何挡不住垃圾猪》见报后,在当地引发震动,推动了“垃圾猪”乱象的根本性整治★◆,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和孙巡彻夜跟访渣土车的经历◆◆■,彭广余至今难忘。2008年左右■★★◆,南京渣土车频发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解开★◆■◆■★“渣土车撞人之惑”◆■◆,彭广余和孙巡及另一位同事,爬上两三米高的渣土车,从晚上10点跟车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渣土车一路从喧闹的汉中路开到当年相对偏僻的麒麟镇★★■★◆◆。为了让渣土车司机卸下防备、敞开心扉,平日内敛的孙巡跟师傅称兄道弟,才了解到渣土车超载违章背后的苦衷★■★◆★◆。
“我们为什么要做小草,而不是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呢?”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孙巡写给李娟的信里的一句话。穿越时光,意气风发的孙巡向我们说出铿锵的话语◆◆◆★★★,激励着大批新闻“后浪■■◆◆★”◆◆■。
2013年,在新闻一线多年的孙巡来到新闻编辑中心主持工作■★。其间,他牵头进一步完善编辑审校制度流程■◆◆★★◆,创设“大夜班+小夜班”机制★★◆,确保稿件在导向、事实、文字等方面“零失误”。
2003年■◆◆■◆,许建军从新华日报经济一部调到城市生活部当主任。彼时的孙巡已是城市生活部的一名★◆★★■■“高产”记者。和孙巡近距离接触后◆■,许建军发现,这个看上去不善交际■■■◆、有点木讷的年轻人,对新闻有着火一般的热情。2005年夏天,为了报道南京大规模推进房屋整治出新,孙巡专门请房管部门和他一起,头顶烈日,穿梭街巷◆■★■★★,深入采访■■★,最后抓到了★■◆“1.8亿元为万余住户降温5摄氏度”这个鲜活的新闻★★。许建军说,更为难得的是,孙巡能用党报的宏观视野和思想高度,审视、筛选新闻线索■◆,提升社会新闻和民生报道的“含金量”。
2025年2月4日,新华日报优秀记者孙巡因病在南京离世◆■,这位对新闻近乎痴迷的报人◆★■■,停下了他孜孜不倦的笔,享年55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逾30年的职业生涯中,孙巡始终奔跑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前沿,奋战在媒体转型融合的浪潮中。记者孙巡,用一生诠释了新闻人的理想信念与极致匠心。
办公桌的一角永远放着牙刷牙膏,办公椅旁常年靠着一张折叠床,窗户旁时常会拉起一根晾衣绳,还有一直处于打包状态的行李箱,如同一位枕戈待旦的战士,他随时准备出发……
2021年7月24日00:09,孙巡冷不丁在部门的微信群里发了一个名为“向着下一个十万努力”的大红包◆◆■■★。这一天,“北京西路瞭望”公号粉丝量突破十万。“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开心◆■◆。”回忆这一幕,陈月飞感慨一切如在昨天。
“记者是全天候的职业■★◆”■◆★“记者就是要去现场”“没有对问题的追问就没有力度■★★”……重温“记者孙巡■◆◆■”的话语■◆★,我们肃然起敬。他停下了笔■◆★,却把更深的思考留给了我们:在人工智能席卷的时代浪潮中,何为记者★■?记者何为★◆★■?时光荏苒◆◆,内核不变: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孙巡看来,做真正的新闻,是记者奔跑的动力。“孙老师认为■■★◆★,好的新闻是有张力的,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李先昭感叹。
孙巡喜欢猫。他的微信头像是一只正在解鞋带的机灵小猫★◆。平日里★◆■,他养着一只叫“小小”的小狗和一只叫“圆圆”的小猫★■,多少个夜班回到家,他会独自逗一会儿◆■“圆圆”,再遛一下“小小”,打开冰箱时,看到为女儿★◆◆■★“★■”准备的零食已被偷偷“消灭”◆■◆★■◆,他会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下雨时他会把报纸抱在怀里,喜欢给身边人起一些可爱的外号,他其实是一个内心非常柔软,也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新华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陈炳山与孙巡共事多年,两个人一起找选题跑新闻■★■■,也在报社附近的小酒馆里留下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岁月★◆★◆■。
孙巡带领团队定位精准地运维着“北西■■◆”■◆■◆,然而在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北西”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期■◆■■★:如何增强用户黏性,扩大传播声量?“优化内容供给,加强核心用户圈层垂直开发”,深刻思考过后,孙巡掷地有声。“一方面加强栏目整合,提高品牌标识度,一方面深耕精品栏目,拓展用户内容生产★◆★◆★★。孙老师的思路特别清晰。”时政新闻部主任助理顾敏说■■◆◆★。
根系深埋沃土,枝叶隔着时空紧紧相握。新华日报记者孙巡致敬前辈,给出了他的答案。读懂他◆■◆,铭记他◆■★◆◆,追随他■◆◆,他毕生坚守的新闻事业,将有后来者薪火相传。
党报记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更是在孙巡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同事共同完成的通讯《大学生千万富翁子虚乌有》刊登于1999年11月4日的《新华日报》,报道揭开南京高校一学生高价购买“挑战杯”学术成果这一假新闻的真相,记者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对新闻真实性的探究凝炼在了这篇报道中★◆◆■。该报道刊发后被上海《青年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反响热烈◆■◆★◆,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顺应时代之变,创新党媒表达◆■■,重塑新闻价值★★◆,“北西”披沙拣金◆★■★■★,收获口碑与流量,成为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时政公号■■◆■◆。粉丝数突破20万,单篇“10万+”成家常便饭◆◆◆◆■,只是■■,值班主编那栏再也不会出现◆■◆■“孙巡”的名字……
◆★“单推还是组合推?★★■◆■★”时政新闻部记者林元沁至今记得孙巡到时政部办公第一天就遇上了“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这样的重磅新闻。孙巡迅速调整状态★■★,转化新媒体语言■■★,“北西”上的这则新闻推送,阅读量很快就过万★■◆■■。
“他是可以进报史馆的人★★◆■”,这更是很多新华人的心声。是的◆◆,在新华日报报史上◆★★■■★,“记者孙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过87年的新华日报◆■■,始终做★■◆“党的一个方面军”■■★,始终做一张◆■◆★★“人民的报纸■★◆◆■”,始终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点开《新华日报》报史大数据库,一键检索,孙巡采写的大量报道映入眼帘■■★◆。记录时代也被报史铭记,孙巡有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其中中国新闻奖2件、江苏新闻奖3件★◆◆★■★。他还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更具挑战的是,孙巡和他的年轻团队当时亟需拿出崭新的思路来运维由时政新闻部负责的公号■★★◆■★“北京西路瞭望★◆■■”(简称“北西”)。“北西”创办于2018年元旦◆◆■,作为新华日报新媒体矩阵中专注时政、聚焦原创的公号,备受关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如何“叫好又叫座”■■★■,这是摆在孙巡面前一道关于“守正创新★■■★◆”的课题■■。
《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刊登于2008年8月1日《新华日报》,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6年半的时间里★■★,时任编辑中心副主任的徐勇与孙巡并肩作战,度过了无数白天黑夜连轴转的日子★◆◆。“在孙巡看来★★◆■,记者编辑各有局限:记者跑条线时间长了,思维容易受限;编辑缺乏采写经验,却要给稿件★◆‘开膛破肚’。解决的路径是打破采编‘两张皮’★■◆★■,采编融合★◆■,让编辑的角色从‘把关人’向‘指挥棒■■’转变。★■◆★◆■”徐勇回忆,每天一大早,孙巡带头◆■“疯看★★◆■★”各家报纸★■■★◆■,厚厚的镜片后面藏着他探照灯一样敏锐的眼睛,随时抓取可以深度挖掘的选题,每天的采前会总要报10多条新闻线月◆★◆,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年■★◆◆,也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面对挑战,传统党媒如何作为?孙巡以新华人的钻劲★■◆、拼劲和韧劲再次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孙巡毕业于南京大学,1993年至1996年在盐城晚报担任记者、编辑。199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工作,26年间,他先后在新华日报综合新闻处◆★■、城市生活部■★★■◆、焦点新闻部◆■、新闻编辑中心、全媒体时政新闻部等多个部门,留下了奔跑耕耘的足迹。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到现场去■■◆■◆★”■★★★■,是孙巡致敬理想的执拗姿态■■★■。
“将来我身体好了,天天帮你暖被窝。”孙巡的爱人李娟忆起他弥留之际那句暖心的话语无限感伤。
★■■★◆“在网络资讯层出不穷的今天★■,孙老师坚持党报新媒体不能沦为复制粘贴。”时政新闻部记者陈明慧说,“在做新闻这件事上,他从不考虑性价比,从不去想值不值,他唯一关注的是‘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
“北西”聚焦江苏、聚焦时政、聚焦原创,依靠优质内容以及品牌栏目■◆★“影响有影响的人”,成为省内外主流群体了解江苏发展的新媒体渠道之一,也为党报依托核心资源打造时政新媒体探索路径。“坚决融★■◆◆、彻底融,推动■★‘北京西路瞭望’再上新台阶。”孙巡在2021年的述职报告里这样写道■★■■■。
5月1日■◆★■,南京大学官方网站转发新华日报的《 记者孙巡,用一生诠释“我是新闻人■★”》缅怀于 2025年2月4日去世的南京大学 55岁校友 孙巡,年仅55岁。文章全文如下——
那些年,写消息■★■★■■、磨通讯、抢■■◆◆“快评”■◆■★,“全能型记者”孙巡完成了从◆★★“初露锋芒★◆★◆★”到◆★■◆◆“骨干中坚”的转变。“记得当年焦点新闻版上的★■◆■■★‘零点快评’,很像现在的新媒体评论,就是半夜交版前,根据当天热点,倚马可待写出的■■‘时评■■◆★’。短★◆■、快、活◆◆★◆■★,孙巡硬是写出了独特的★■◆■◆★‘孙氏风格’。孙巡策采编发都擅长,但让他最有激情、最过瘾的还是★■◆★‘写■■’★◆◆。”
新华日报不少记者对孙巡的深夜来电心有余悸。“检查了好几遍■◆★◆■◆,自信满满交稿,但深更半夜的时候,孙主任的电话还是来了★■■★■★。◆★★★”时政新闻部副主任陈月飞跑时政条线年★◆★,一到晚上十一二点,他总是习惯性听着手机的动静,让他又怕又服的是,“别的编辑来电我基本都能应对,但是孙主任的问题,我往往大惊◆◆★★◆‘没从这个角度想过’■★■★,有时问得我张口结舌——我先是从电话中◆◆★‘认识◆■■★’了孙主任◆■■★★◆。”在陈月飞看来,那些年孙巡和他带领的编辑们不仅是“纠错者”■■★★■◆“把关者”,也常常主动和记者一起思考、一道◆◆“二次创作◆◆★■★”◆■■★★◆,共同提升稿件的质量。
他是“这一个”新华人■■,也是新华人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他是一直在路上的党的新闻史的书写者和见证者◆★■■■,也是点亮当下与未来媒体变革之路的启迪者■◆。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新闻为历史留存底稿。2008年高考过后不久,一些落榜考生时常收到陌生大学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上面有各种美好的承诺★★◆★◆◆,同时收取高额费用。孙巡意识到,这背后很可能涉及考生个人信息泄露及买卖问题◆★◆◆◆。教育是民生之本,任何不公平的现象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他立即和另外两位同事展开明察暗访。他们历时一个多月,不计成本■★★■,走访多地★◆,最终完成了《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的深度报道。这篇报道揭露了考生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链条以及当前非学历机构招生的种种违规现象。文章一经刊发,引发全国关注,推动了相关部门整顿教育乱象。这篇报道也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更多的人记住了■★■◆◆“记者孙巡”◆■★■■◆。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不胜惋惜:“我和孙巡2018年认识,我欣赏他身上那股钻研执着的精气神,他的报道对激励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营造敢闯敢为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月12日,南京春雨霏霏。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闯特意来到孙巡墓前★◆★,献上了一束菊花,喃喃道◆◆★:◆■◆★■■“孙巡老兄■◆,我来看你了……★◆★”
做人梯★★■◆★◆、传帮带★★■,提挈后辈不遗余力◆★。早些年在编辑部时,孙巡就鼓励鞭策年轻编辑要敢于“走出黑夜★◆◆◆■”,在一线采访中增强实战能力,曾带领10多位编辑八下基层★★■■■,足迹遍及省内多个设区市的乡镇、街道、村居,采写了一批获奖稿件★★★◆◆,他自己则选择■■★★“隐姓埋名”。
“起初,我们以为这只是一次暂别……◆◆★■■★”林元沁道出了许多同事的心声。离岗治疗期间,孙巡仍通过微信为她指导稿件采写,从主题到框架到采访对象,巨细无遗★★。“有次重要采访间隙,收到孙主任一口气发来的10条语音,每条都近1分钟,他对工作的牵挂,让我很受震撼……”
2019年孙巡调任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任。他先后参与党的二十大报道◆■★★★、视察江苏系列报道等重大时政报道,统筹策划“我们的新时代 党代表话十年”全媒体新闻行动◆■★■■★,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形成了数百万阅读量的传播影响力。
这些年凯发国际备用域名★◆,我们见他步履匆匆却从未看他驻足喘气。2023年3月31日,孙巡被确诊为结肠癌◆◆■★■。就在半个多月前★◆,他还到北京参与了当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每天熬到凌晨两点。
2006年,新华日报成立焦点新闻部★◆◆。聚焦国际国内热点新闻,深度报道、专题策划、舆论监督、快速响应,这个新成立的部门是报社内“啃硬骨头”的团队。同一时间★★■,孙巡转战焦点新闻部担任副主任。“说是焦点部,其实是无条口部门,◆■■◆■★‘焦点■◆◆’存在12年◆■★◆★★,孙巡待了6年半,他可以说是‘触角全开■◆■■■◆’,敏锐捕捉过各种选题,我们一起‘喊苦’又充满成就感地度过了无数的‘没日没夜★◆★’。◆★■■◆★”时任新华日报焦点新闻部主任的彭广余回忆了与兄弟并肩战斗的过往。